1979年:Fairlight Computer Music Instrument [澳大利亚]Peter Vogel、Kim Ryrie

费尔莱特 CMI II

费尔莱特 CMI II

1979年:皮特·沃格尔(Peter Vogel)、金姆·来利(Kim Ryrie)的费尔莱特电脑乐器(Fairlight CMI)系列

费尔莱特电脑乐器(Fairlight Computer Music Instrument,下文简称CMI)是一种高端计算机型数字合成器、采样器、音序器系统,曾广泛用于20世纪80年代的音乐创作中。这台合成器由悉尼费尔莱特公司的两位创始人皮特·沃格尔(Peter Vogel)和金姆·来利(Kim Ryrie)设计,基于托尼·弗斯1975年发明的卡萨 Qasar M8 合成器开发而来[1]M8 则基于弗斯1972年发明的另一台模拟/数字混合型合成器——卡萨 Qasar I 开发而来。

因为卡萨(Qasar)系列合成器的音色质量无法令人满意[2]弗斯早期的卡萨系列合成器,无法产生丰富的谐波,因此音色显得有些单调。——译者注,沃格尔和来利便想到,利用真实的数字音色采样(录音)为起点进行声音合成。这样,他们无意间发明了数字采样乐器:

“我们想通过数字方式,创造和原声乐器类似的真实音色。乐器的音色变化,也应该与在演奏者手里的原声乐器一样多样。采样技术能让我们获得数字手段无法独立生成的复杂音色,却不能给我们一样多样的音色变化。我们只能控制采样的击键、延音、颤音和衰减,但这与我们刚开始设定的目标实在太远。我们将使用真实乐器采样视为一种妥协,或者说是‘开挂作弊’——我们并不觉得这是个什么值得骄傲的事。”

——金姆·来利,《音频媒体》(Audio Media magazine)1996年1月

1979年,来利和沃格尔两人提出的新概念在Qasar M8的继任型号——费尔莱特 CMI I 上得以实现。CMI I 和 M8 一样,使用了摩托罗拉 6800 8位处理器,具备8复音。这台乐器具备一组73键的键盘,中央处理单元配备了两个8英寸磁盘驱动器,阿拉伯数字键盘、单色显示器和一支光笔,运行着自行开发的QDOS操作系统——一个摩托罗拉MDOS的变种系统。整台乐器标价一万八千英镑。

费尔莱特 CMI

费尔莱特 CMI

CMI系列乐器是第一种整合了数字采样、图形化波形编辑(通过光笔实现)、快速傅立叶(FFT)加法合成以及软件音序器的乐器。尽管其采样能力有限,仅为8Bit/24KHz,却真正将采样功能带给了音乐人们。这台乐器开始发售后,很快获得了成功,它所创造的声音成为了80年代流行音乐的标志性特征;彼得·加百利[3]加百利还成立了赛科系统(Syco Systems)公司,成为费尔莱特在欧洲的第一家分销商。(Peter Gabriel)、杰夫·唐斯(Geoff Downes)、特雷弗·霍恩(Trevor Horn)、阿兰·帕森斯(Alan Parsons)、瑞克·怀特(Rick Wright)、托马斯·杜比(Thomas Dolby)、斯图尔特·柯普兰(Stewart Copland)、J.J.扎立克[4]噪音艺术乐队(Art of Noise)成员。(J.J.Jeczalik)、麦克·奥德菲尔德(Mike Oldfield)、史提夫·汪达(Stevie Wonder)、赫比·汉考克(Herbie Hancock)、简·哈默(Jan Hammer)、琼尼·米歇尔(Joni Mitchell)、让-米歇尔·雅尔(Jean-Michel Jarre)等人都是这台乐器的用户。

1982年,费尔莱特公司发布了升级版 CMI I —— CMI II 与 CMI IIx,采样率位深仍为 8Bit,但采样率提高至32KHz。除此之外的另一个大改进,是加入了一个名为“Page R”的图形音序器软件——这是一种时间线式的乐谱编辑器,用户可以非常方便地复制粘贴小节、乐句或是整首歌曲。这一创新设计几乎成为80年代以后所有音序器软件的原型。CMI IIx 合成器使用了两块 6809 处理器,标价两万七千英镑。

CMI 的最后一台乐器是 1985 年推出的 CMI III。这台乐器采样能力达到了16复音、16Bit/50Khz(单声道的话是100KHz),运行着新开发的 OS9 操作系统,配有硬盘驱动器、图形输入平板和新版的“Page R”——新版的 Page R 名为 CAPS(即作曲器-Composer、编排器-Arranger、表演器-Performer、音序器-Sequencer的缩写) 。CMI III 系列乐器几乎是利用了当时最先进的技术,售价六万英镑。

费尔莱特 CMI 使用光笔进行参数编辑

费尔莱特 CMI 使用光笔进行参数编辑

与许多其他创新的乐器一样,菲尔莱特公司也是自己成功的受害者。由于引入了采样技术,费尔莱特不得不与Akai S612、S900、S1000采样器[5]大卫·科克雷尔从EMS离职后设计的几种采样器。和恩索尼克[6]恩索尼克(Ensoniq),美国电子乐器公司,1998年被创新(Creative)收购。——译者注“Mirage”合成器相竞争,而它们的价格只有CMI的几分之一。随着价格便宜、功能多样的电子元件和价格便宜的家用计算机逐渐出现,高端数字采样器的市场不复存在。费尔莱特公司1988年陷入破产状态,但在1990年进行改革后,开始专注于视频后期制作设备,运营至今。

2016年,费尔莱特公司被广电设备公司黑魔术(BlackMagic)收购。(译者补注)

图片资料







参考资料:

http://www.fairlightau.com/

http://www.anerd.com/fairlight/index.htm

http://dvdborn.blogspot.co.uk/

http://electronicinstrumentarchive.weebly.com/

http://www.ghservices.com/gregh/fairligh/

PSB – Love Comes Quickly

http://www.iheartsynths.com/813/

http://www.anerd.com/fairlight/fairlightstory.htm

http://www.soundonsound.com/sos/apr99/articles/fairlight.htm

http://www.anerd.com/fairlight/audioarchives/

注释

注释
1 M8 则基于弗斯1972年发明的另一台模拟/数字混合型合成器——卡萨 Qasar I 开发而来。
2 弗斯早期的卡萨系列合成器,无法产生丰富的谐波,因此音色显得有些单调。——译者注
3 加百利还成立了赛科系统(Syco Systems)公司,成为费尔莱特在欧洲的第一家分销商。
4 噪音艺术乐队(Art of Noise)成员。
5 大卫·科克雷尔从EMS离职后设计的几种采样器。
6 恩索尼克(Ensoniq),美国电子乐器公司,1998年被创新(Creative)收购。——译者注

发表评论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