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哈拉尔德·博德、克里斯汀·瓦恩克的瓦博共振峰琴
哈拉尔德·博德设计、商业化的第一台电子乐器,就是著名的“瓦博共振峰琴”。这台乐器是博德在柏林工业大学海因里希-赫兹声振研究所期间发明的,为作曲家、乐队领队克里斯汀·瓦恩克(Christian Warnke)设计,在设计过程中,博德受到了瓦恩克在音乐方面的帮助,这也就是这台乐器叫做“瓦博”的原因:
“克里斯汀在这台乐器上做了音乐人应有的贡献——他告诉了我,一台乐器应该有的所有功能。因此我需要更详细地了解这些东西。克里斯汀·瓦恩克是一位作曲家、音乐人、乐队领队,他的耳朵在音乐方面相当灵光,更是一位优秀的小提琴演奏家。他自己其实没有参与乐器设计,只是提定了这台乐器的性能参数。他还赞助了整个开发项目的小部分预算。之所以提到赞助这个事情,是因为你要知道,那时候是30年代,大萧条遗留的创伤仍然十分严重。而瓦博共振风琴是我在这一领域的第一个主要贡献。”
——杂志《SYNE》[1]国际电子音乐协会(International Electronic Music Association)出版的一部刊物。详见http://econtact.ca/13_4/finch_bode.html。——译者注对哈拉尔德·博德的报道,1980年
瓦博共振峰琴一共有两个型号,后来被保存在柏林的海因里希·赫兹研究所。但在战争期间,该研究所被夷为平地,在此保存的乐器也未能幸免。这种乐器也没有留下任何录音资料。和博德发明的其他乐器一样,瓦博共振峰琴领先的外观设计成为了日后其他乐器的“标准”。作为一台部分复音型乐器,共振风琴一共有4种音色,2种滤波器,琴键具备动态包络整波功能——这些功能最后都被战后发明的“音律琴”、“音唱琴”所继承。
“…这台乐器(瓦博共振峰琴)是使用弛缓振荡器[2]Relaxation Oscillator,非线性振荡器的一种,其产生的信号输出是非正弦的,例如三角波、方波。详见Wikipedia。——译者注制造的。实际上,这个44键的乐器一共使用了四个振荡器。对于乐器来说,主要的问题出在振荡器的稳定性上。这种情况在两个振荡器相作用时就会出现,如果是四个的话,则会更加严重。因此,在当时,我便放弃了这台四音琴(four-note organ)的想法,开始研究制造了音律琴。音律琴在1938年制造出来,曾被当作独奏型乐器,用于多场柏林爱乐乐团的大型演出中。这台乐器还曾经在当时一些著名的电影中有所使用。”
——杂志《SYNE》对哈拉尔德·博德的报道,1980年
个人简介
博德曾在汉堡大学学习数学、物理以及自然哲学,毕业于1934年。三年后,博德在作曲家、乐队领队克里斯汀·瓦恩克(Christian Warnke)的资助下发明了他的第一台乐器,名为“瓦博共振峰琴”(Warbo-Formant Orgel,“瓦博”即取自两人名字的第一个字)。1938年,博德移居柏林,并在柏林海因里希·赫兹研究所完成了研究生学习。在研究所期间,他曾与奥斯卡·威尔林以及费科·凡·欧波帝达(Fekko von Ompteda)共事,同样是在此期间,博德发明了“音律琴”,这是一台单音力度感应的多音色乐器,曾广泛用于当时的电影配乐中。
1939年二战爆发,博德开始研究用于军事的水下声音信号、无线通讯项目。“在德国,我们仅有两个选择,要么去服兵役,要么为政府工作。我觉得自己很幸运,因为我可以从事电子领域的工作。”它因此又搬到了德国南部的小镇诺伊博伊埃尔恩(Neubeuern),1947年,博德在这里制造了欧洲战后第一台电子乐器——“音弦琴”(Melochord)。1949年,博德加入AWB公司[3]拜仁仪器有限公司,Apparatewerk Bayern GmbH,缩写为AWB,德国的一家声学仪器厂,存在于1951~1956年。——译者注,在这里制造了结构更加简单的复音版“音弦琴”,名为“多音琴”(Polychord),随后又在1951年先后发明了“多音琴三代”(Polychord III)以及“博德风琴”,其中,后者是一台商业化的风琴,是著名的埃斯蒂电风琴(Estey Electronic Organ)的原型。博德从AWB离职后,还设计有其他乐器,包括全奏琴(Tuttivox),一种小型电风琴;他还参与了和乔治·杰尼(Georges Jenny)“电子钢片琴”(Clavioline)一个型号的开发工作,这两种乐器都是当时欧洲市场上畅销的电子琴。
1954年,博德离开德国,定居在美国佛蒙特州伯瑞特波罗(Brattleboro)。这期间,他在埃斯蒂风琴公司(Estey Organ Corporation)负责管理开发团队(并在日后成为了该公司的副董事长)。1948年,博德还在埃斯蒂工作期间,建立了博德电子公司(Bode Electronics Company)。1960年3月,他在博德公司又发明另一种独特的乐器:模块合成器“音频系统合成器”(Audio System Synthesiser)。该合成器是“一台用来探索电子乐器表演未知世界的新工具”,罗伯特·慕格(Robert Moog)基于该合成器开发了慕格合成器(Moog synthesisers)的新产品线。
1960年埃斯蒂风琴公司倒闭后,博德加入了沃立舍风琴公司(Wurlitzer Organ Co.),并搬至纽约州水牛城居住。在此期间,他成为了最早一批意识到晶体管技术在电子乐器中重要性的工程师。博德提出了的基于晶体管技术的独立小型模块化合成器概念,这一概念在60年代早期被罗伯特·慕格以及唐纳德·巴克拉(Donald Buchla)等人继承并发展。1962年,博德与作曲家弗拉基米尔·阿萨彻辅斯基(Vladimir Ussachevski)在哥伦比亚普林斯顿电子音乐中心[4]Columbia Princeton Center for Electronic Music, 美国资历最老的电子、电脑音乐研究机构,位于哥伦比亚大学,今称“电脑音乐中心”,Computer Music Center。展开了长期合作,并因此诞生了许多创新的音乐工作室设备,包括“博德环形调制器”(Bode Ring Modulato)、“博德移频器”(Bode Frequency Shifter)等。这些乐器的商业化版本均由博德公司生产,冠以慕格合成器的商标。
博德于1974年退休,退休后,他仍然在从事研究工作。1977年,他发明了“博德声码器”(Bode Vocoder,冠名为“慕格声码器”,Moog Vocoder)。1981年,他发明了最后一台乐器,名为“博德巴伯极相位器”(Bode Barberpole Phaser)。
博德的手稿
参考资料:
“Living For Sound- The Inventor Harald Bode And The Evolution Of Electronic Music” http://www.dradio.de/
http://cec.sonus.ca/econtact/13_4/palov_bode_biography.html
http://web.archive.org/web/20110719162439/http://www.experimentaltvcenter.org/history/people/bio.php3?id=83
http://cec.sonus.ca/econtact/13_4/finch_bode.html
http://haraldbodenews.wordpress.com/
Wie ist der Klang? [How is the sound?] AN HISTORICAL OVERVIEW OF HARALD BODE’S INSTRUMENTS. Caspar Abocab
http://video.artvoice.com/popout.php?i=0000001555&t=0
注释
↑1 | 国际电子音乐协会(International Electronic Music Association)出版的一部刊物。详见http://econtact.ca/13_4/finch_bode.html。——译者注 |
---|---|
↑2 | Relaxation Oscillator,非线性振荡器的一种,其产生的信号输出是非正弦的,例如三角波、方波。详见Wikipedia。——译者注 |
↑3 | 拜仁仪器有限公司,Apparatewerk Bayern GmbH,缩写为AWB,德国的一家声学仪器厂,存在于1951~1956年。——译者注 |
↑4 | Columbia Princeton Center for Electronic Music, 美国资历最老的电子、电脑音乐研究机构,位于哥伦比亚大学,今称“电脑音乐中心”,Computer Music Center。 |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