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dows是什么?~ Windows大家庭 ~ Windows的前生今世 ~ Windows的最新版本 ~ 树大招风 --- Windows的安全隐患
a.Windows是什么?
视窗操作系统(英语:Windows,在中文地区亦常以其英文名称呼)是微软公司推出的一系列操作系统。它问世于1985年,当时是DOS之下的操作环境,而后其后续版本作逐渐发展成为个人电脑和服务器用户设计的操作系统,并最终获得了世界个人电脑操作系统软件的垄断地位。视窗操作系统可以在几种不同类型的平台上运行,如个人电脑、服务器和嵌入式系统等等,其中在个人电脑的领域应用内最为普遍。在2004年,国际数据信息公司中一次有关未来发展趋势的会议上,副董事长Avneesh Saxena宣布Windows拥有终端操作系统大约90%的市场份额。当前,最新的个人电脑版本Windows是Windows 7,最新的服务器版本Windows是Windows Server 2008 R2。
b.Windows大家庭
“Windows”这个词用于一系列不同的产品,它们可以划分为以下的四个类别。
16位图形用户界面
早期版本的Windows通常仅仅被看作是一个图形用户界面,不是操作系统,主要因为它们在MS-DOS上运行并且被用作文件系统服务。不过,即使最早的16位版本的Windows也已经具有了许多典型的操作系统的功能,包括拥有自己的可执行文件格式以及为应用程序提供自己的设备驱动程序(计时器、图形、打印机、鼠标、键盘以及声卡)。与MS-DOS不同,Windows通过协作式多任务允许用户在同一时刻执行多个图形应用程序。最后,Windows还实现了一个设计精良的、基于段的软件虚拟内存方案,使其能够运行大于物理内存的应用程序。代码段和资源在内存不足的时候进行交换,并且当一个应用程序释放处理器控制时,特别是等待用户输入的时候,数据段会被移入内存。16位版本的Windows包括Windows 1.0(1985),Windows 2.0(1987)及其近亲Windows/286。
16位32位混合操作系统
这个系列的16位的Windows的升级版本,仍然需要依赖16位DOS基层程序才能运行,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32位操作系统,由于使用DOS代码,架构也与16位DOS一样,核心属于单核心,但也引入了部分32位操作系统的特性,具有一定的32位的处理能力。它可视为微软将MS-DOS操作系统和早期Windows图形用户界面集成出售,或本身也晋升为操作系统,因此用户就不用再单独购买MS-DOS以运行“Windows图形用户界面”了。这个系列包括Windows 95(第一版发行于1995年,后来的改进版本发行于1996年和1997年),以及三个版本的Windows 98(1998年、1999年和2000年)。这三个版本最终发展成为Windows ME。虽然它是Windows 98的家族之一,但从来没有在广告出现过。Windows ME也被认为是对Windows2000的低段仿制版本,以适应想享受当时新出现的windows2000但苦于硬件性能不足的用户。
32位操作系统
这个系列是Windows NT架构操作系统,是真正的纯32位操作系统。Windows NT架构操作系统是完整独立的操作系统,不同于依然需要DOS基层程序的混合16/32位Windows 9x。这个操作系统是为更高性能需求的商业市场而编写的32位操作系统。这个系列都是Windows NT架构,核心采用混合式核心即改良式微核心。它们包括Windows NT 3.1(1992年)、NT 3.5、NT 3.51、NT 4.0、Windows 2000、Windows XP、32位Windows Vista和32位Windows 7(Windows Vista和Windows 7同时有32位的x86版本与64位的x64版本)。
64位操作系统
这是64位Windows NT架构操作系统,同样是采用改良式微核心。分为x86-64架构与纯64位的IA-64架构版本,其一是基于x86-64(或称x64)硬件结构的Windows,另一则是基于IA-64硬件构造的Windows。
现时最新的Windows版本开始采用基于x86-64的64位操作系统环境。这个系列的产品包括Windows XP 64位版、Windows Server 2003 64位版、Windows Vista 及对应的服务器版本Windows Server 2008 64位版、Windows 7 及对应的服务器版本Windows Server 2008 R2 64位版。其中Windows Server 2008 R2不提供32位版本。
在IA-64方面,微软公司提供了Windows 2000 Advanced Server Limited Edition、Windows Server 2003 for IA-64、Windows Server 2008 for IA-64和Windows Server 2008 R2 for IA-64这几个系统。
IA-64是和x86-64完全不同的硬件架构,采用近似RISC结构的超长指令集(VLIW)以优化程序的运算,故此建基于IA-64的系统只能以软件模拟方式运行x86程序。
至于建基于x86-64(或称为x64)的硬件的Windows Vista 64Bit和Windows 7 64Bit等,硬件本质上兼容x86模式,使用了“WOW64”技术而基本不存在对32位程序的兼容性问题。
c.Windows的前生今世
Windows起源可以追溯到多年前Xerox公司所进行的研发工作。1970年,美国Xerox公司成立了著名的研究机构PARC,主要从事局域网络、激光打印机、图形用户界面和面向对象技术的研究。Xerox于1981年宣布推出世界上第一个商用的图形用户界面系统“Star 8010”工作站。但由于种种原因,此技术上并未得到大众的重视,也没有协助商业化的应用。
这时苹果电脑公司的创始人之一的史蒂夫·乔布斯在参观Xerox公司的PARC研究中心后认识到图形用户界面的重要性以及广阔的市场前景,便开始着手进行自己的图形用户界面系统研发工作。之后在1983年研发出第一个图形用户界面系统Lisa。不久,Apple又推出第二个图形用户界面系统Macintosh(即现时称的“麦金塔电脑”、“苹果电脑”、“Mac机”),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成功的商用图形用户界面系统。苹果公司在开发Macintosh时基于市场战略上的考虑,故意只开发了能于苹果公司自己的计算机上作运作的图形用户界面系统,但当时因为Intel x86 微处理器芯片的IBM兼容计算机已渐露头角,因此就给了微软公司所开发的Windows生存空间和市场。
微软公司亦已经意识到创建业界标准的重要性,所以在1983年春季就宣布开始研究开发Windows,希望它能够成为基于Intel x86微处理芯片计算机上的标准图形用户界面操作系统。它在1985年和1987年分别推出Windows 1.0版和Windows 2.0版。但是当时硬件和DOS操作系统的限制,这两个版本并没有取得很大的成功。此后,Microsoft对Windows的RAM管理、图形用户界面做了重大改进,使图形用户界面更加美观并支持虚拟内存功能,此一突破性的由来是亚历桑那大学物理教授Murray Sargent 1989年去微软做暑期研究,发现当时窗口操作系统不能处理大量记忆和同时处理多项程序,这问题可由他发明的一种程序来解决,他帮微软解决这重大问题后仍回学校教书,后来才加入微软成为微软员工[7]。微软于1990年5月份推出Windows 3.0并一炮而红。这个“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操作系统一面世便在商业上取得惊人的成功;不到推出后的六个星期,微软已经卖出50万份Windows 3.0,打破了任何软件产品的六周内销售记录,从而开始了微软在操作系统上的垄断地位。但在1994年时被苹果公司控告侵权,展开了著名的“Look and Feel”诉讼官司。
自Windows 95和Windows NT 4.0以来,这个系统最明显的特征是“桌面”。微软设计的桌面大大增进了人机交流的界面,使得更多简单的工作只需要少许的计算机知识就可以胜任了。但是Windows界面也使得用户和计算器的内部运作产生隔膜,令用户控制或设置电脑内部的选项感到更大的困难(这也是由于现代操作系统功能和复杂性不断增长、以及有大量低水平的计算机人员的增长所带来的困难)。
Windows获得了巨大的市场成功。估计现在有90%的个人计算机使用这个系统。但从另一方面看,用户是很难选择其它的操作系统,因为现时许多电脑已经自带Windows系统,而他们必须移除Windows之后才可以安装其他系统,况且市面上的很多流行软件及硬件厂商的驱动程序都是为Windows而编写的,如果用户安装其他操作系统便必须面临辛苦的适应新操作系统,并为新系统寻找驱动及第三方软件的尴尬,为此将抛弃他们可能获得的技术支持和常年累积的使用习惯。毕竟一款没有多数驱动软件和应用软件支持的操作系统很难普及。因此,它的市场占有率或保持市场主导位置的活动都是极富争议性的。不过目前一部分Linux系统选择试图兼容Windows的软件并因此开发了相应的技术,更甚至有组织试图用C语言编写一个与Windows XP完全兼容的非Windows系统,但是这些技术对于普通用户还是有太高的难度。
在大中华地区的发展
对中文的支持
早期IBM PC个人电脑并不支持中文处理,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由于个人电脑逐渐普及,台湾地区开始有公司为使用DOS操作系统的个人电脑,编写能处理中文的外挂式中文系统,著名建基于DOS的中文系统计有国乔中文系统、倚天中文系统、震汉中文系统等等。由于实际上是用截取绘写屏幕指令的方式,截取画面上的文字,将两个ASCII编码改为以图形显示的大五码中文字,导致中文文字处理相当复杂(例如换行、左右对齐)。再加上承继自DOS的固定行列显示、早期只能显示16x15图素的点阵字体,早期的中文系统只能算是勉强能于个人电脑上处理中文消息。
微软早期的Windows 1.0和Windows 2.0没有中文版本,台湾资策会曾研发出配合Windows 2.X之中文附加包,但能配合使用之软件不多。1990年5月英文版Windows 3.0推出之后,资策会亦曾配合此版与当时甫回台湾之朱邦复先生合作研发3.0版之中文包,微软原拟收购此技术,但因价钱无法谈拢而作罢。其后微软收回对资策会之授权,采用日本汉字技术,于1991年8月推出繁体中文版Windows 3.0(见朱邦复),开始吸引华文地区的用家转用。然而,迄1992年12月,微软Windows 3.1正式的繁体中文版尚未出版之前,宏碁信息仍以“中文窗口工作室”为名,推出可搭配英文版Windows 3.0及3.1之资策会版中文包。随着微软于1993年推出繁体中文版的Windows 3.1,由于支持矢量字体TrueType技术,加上Microsoft Office 5.0 中文版等软件的推出,用家首次能轻易的以“所见即所得”(WYSIWYG)方式处理中文。微软不久便推出简体中文版的Windows 3.2,奠定微软于华文地区的主导地位。随着繁体中文版(1995年11月)和简体中文版的Windows 95推出,虽然同期倚天中文系统已支持SVGA模式以24x24图素点阵字体显示、使用平滑字体、图龙字体打印、震汉中文系统已支持使用TrueType字体打印等改进,但各种基于DOS的中文系统于Windows 95的普及下,很快便告式微。
早期的中文版Windows只对应该地区的中文编码,如繁体版Windows只支持大五码中文。随着以统一码为基础的NT核心流行,由Windows 2000开始,基本上已可在繁体中文版的Windows上处理简体字(相反亦然)。当然,以大五码或国标码编写的程序,于默认为另一方编码(控制面板内区域及语言选项内设置)的Windows上运行仍会出现乱码,此一现象只能期待统一码完成取代各种区域性编码后才可解决。
d.Windows的最新版本
Windows 7
Windows 7有六个版本,分别是Starter、Home Basic、Home Premium、Professional、Ultimate和只限公司大量买入的Enterprise版本。其中Ultimate拥有最多功能,而Starter则最少,并且拿掉或是限制了许多功能,但是这个版本只在极少数的新兴地区,如东南亚、南亚(泰国、印度等)发售,以及在notebook、netbook、nettop等笔记本电脑找到。
Windows 8
Windows 8有六个版本,分别是Starter、Home Basic、Home Premium、Professional、Enterprise、Ultimate,其中Ultimate拥有最多功能,而Starter则最少,并且拿掉或是限制了许多功能,但是这个版本现在只在微软内部测试。(微软发表会已经决定即将在2012年公开使用,现在只完成自带程序的1/12而这是Windows 7 SP1和Windows Server 2008 SP1的后续)
为特殊设备设计的版本
为云计算所设计的Windows Azure。
为嵌入式设备设计的Windows Embedded Compact。
为手持设备所设计的Windows Phone。
为微软游戏机Xbox设计的版本,名为Dashboard,但实为Windows 2000修改而成。
e.树大招风 --- Windows的安全隐患
由于Windows系统被众多企业及政府使用,其稳定性(如蓝白画面 蓝屏死机现象)及安全性成为人们关注的议题,微软时常地为系统安装补丁。很多人认为这一问题是由于Windows系统的九成以上的市场占有率造成地“树大招风”现象〈因为任何软件都会或多或少地带有系统漏洞问题,包括苹果公司的Mac、Linux等系统也没有例外。〉,以及微软的市场策略让黑客感到反感(“比尔·盖兹的致爱好者的公开信”即完全否定了黑客文化)。而后一点则让所有的微软产品受到波及,如:windows mobile。
微软的反对者认为,造成这一问题的实际原因是由于Windows操作系统没有开放源代码,更新补丁不及时等原因。他们以windows mobile为例,试图证明windows的系统漏洞问题源自于微软的无能:“linux在手机市场占有与windows mobile相仿的市场,却不会受到攻击。”
其次,还有中国学者声称,微软可能是中国最大的黑客,微软有可能使所有计算机停止运作或控制所有的计算机,甚至可以盗取企业或政府的机密。但这或许仅为该学者的个人看法,目前并无任何证据证实,有可能只是不实攻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