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唐纳德·巴克拉的巴克拉合成器系列
1960年,唐纳德·巴克拉(Donald Buchla)受先锋作曲家莫顿·舒博特尼克(Morton Subotnik)之托,制造一台即可用于电子音乐创作、也可用于现场表演的乐器;自此以后,巴克拉便开始从事乐器设计、制造工作。实际上,舒伯尼特希望能够制造一种乐器,用来代替当时的电子音乐工作室——当时的电子音乐工作室占地庞大且结构复杂,几乎都是用来给“严肃先锋音乐人”创作、录制音乐作品。这些工作室一般由独立的振荡器、处理器、滤波器、调音台单元组成,在技术人员的帮助下运行(不同的工作室,系统构成也截然相同),各种插线连接都需要手工完成。随着晶体管技术的出现,制造一个“浓缩”的电子音乐工作室成为可能——这种标准化、便携式的“电子音乐工作室”整合了大型电子音乐工作室的大部分功能,且仍保留了模块化、插接化(patchable)的设计:
大概半个世纪以前,在那个技术背景下,电子音乐还在襁褓之中。专门用于创作电子音乐的乐器大都十分粗糙,基本无法使用。因此,开发一套模块化的电子音乐(合成系统)的主要目标是:
1.实现对各类音乐参数直接、实时的控制。这种乐器应该能够实时演奏,而无需通过以往的声音合成步骤:设定频率 – 开始录音 – 停止录音 – 分节(measure) – 剪切 – 拼接 – 重复等等。
2.兼容所有设备。设备间相互连接的(协议)标准应该简洁完善;能够容易地连接外部设备(录音机、调音器、麦克风等等)。
3.使用全晶体管电路、高品质的零件以及成熟的电路设计。一定要在最少维护的情况下保证性能稳定。
4.另一个特殊要求是,整个设备一定要轻量便携,这样才能方便使用者在家中、音乐厅、旅行等情境下演奏这台乐器。
5.在不影响其他目标的情况下,尽量降低成本。 乐器的外壳和供电模式应该一致,模块化设计应允许用户以合理的价格扩展合成器功能。
——巴克拉联合公司(Buchla Associates)
1963年,巴克拉在洛克菲勒基金会(Rockefeller Foundation)提供的200,000美元资助下,在旧金山磁带音乐中心(San Francisco Tape Music Center)开始制造他的第一台模块合成器。当时,旧金山磁带音乐中心是实验、电子音乐的中心,这间音乐中心由莫顿·舒博特尼克、雷蒙·森德(Ramon Sender)两位音乐人建立,曾为泰里·瑞里(Terry Riley)、宝兰·奥列弗罗斯(Pauline Oliveros)、史蒂夫·雷奇(Steve Reich)、威廉姆·马金尼斯(William Maginnis)、托尼·马丁(Tony Martin)等人服务过。巴克拉的早期合成器产品中,为了配合当时实验音乐的创作需要,引入了一些实验性设计,包括力度(触摸)感应、阻敏板(resistance sensitive plates)。巴克拉在这一时期发明之一,是第一台模拟音序器。
巴克拉系列合成器中第一个生产型号,“巴克拉 100”(Series 100),是一种无键盘的模块合成器。这台乐器又叫“巴克拉音乐盒”(Buchla Box),巴克拉则更喜欢称其为“电子音乐盒”(Electronic Music Box)。该型号在1966年发布,授权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旗下的芬达乐器(CBS/Fender)[1]1965年,芬达乐器所有者利奥·芬达(Leo Fender)将公司出售给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1985年,芬达公司被重新收购,独立为今天的芬达乐器公司。进行生产。但不久,芬达公司便发现电子乐器似乎没有什么市场前景,于是便放弃了这桩生意。巴克拉 100 是一台创新的电子乐器,其前面板布局直观合理,充分考虑了音乐人的思维习惯,用户可通过插接线连接不同的合成器模块。为避免插接线系统混乱,巴克拉100并未借鉴慕格模块合成器的接线设计,而是使用两条独立的插接线分别传输输出信号和控制电压,因此,在这台合成器上,可以使用支持多插的香蕉线(Banana patch cord)来叠加多个控制电压。乐器在演奏上的设计反映了当时在微分音、有限平均律键盘两种律制视角上的考量:发明者——巴克拉——更多是“严肃”实验音乐阵营的一员,他将巴克拉100设计成一种能够演奏连续音的乐器。与其说这是台乐器,不如说是一个“工作室”。使用者可以通过一排力度响应的垫键(Pad)和“运动响应输入端口”(Kinaesthetic input ports)控制声音参数,从而摆脱普通键盘的限制:
“(控制界面的)所有(输入接口,即上文的“垫键”)排成多行,不是电容力度感应的,就是电阻感应的……我觉得没有必要使用键盘,因为最初,键盘是为敲击琴弦而被发明的,后来也不过是用来控制风琴的风簧开关。键盘可以说是‘独裁者’,如果你有了这么一个黑白相间的东西以后,除了键盘音乐,大概很难在演奏出别的什么来;而如果没有这样一组键盘,你便会更专注地研究摇杆旋钮、设备接线的技巧,以及音色方面的问题;你会从一种更‘实验’的体验了解音乐的另一面。这种体验方式虽然比较小众,但却更刺激。”
——唐纳德·巴克拉
巴克拉 100 的另一个重要创新是,它内置了最早的模拟音序器模块——该乐器一共整合了3个音序器,其中前两个是8步音序器,第三个是16步音序器。
“(音序器)的每步进(Stage)都有三个电压控制输出。我曾经连接(cascade)两个音序器,让他们同时工作,这样每步进便有六个输出——这六个输出,一个控制音高,一个控制声音空间位置(spatial location),一个控制振幅;此外,还有一个‘机智’的玩法:再用一个控制信号去控制脉冲发生器——那个脉冲发生器是用来控制音序器本身的——这样,你就可以完全控制节奏了[2]这里应指完全控制节奏速度。——译者注。你还可以编写出超长时间的复杂节奏,比方说,用5步进和13步进制作一个复合节奏[3]此处原文为“running five stages against 13”,指的应该是交叉音序器步进来创造复杂节奏。——译者注。”
——莫顿·舒博特尼克
“巴克拉音乐盒”型号一览(参见下图)
型号 | 简介 |
M.101 | 木质外壳,25个模块 |
M.106 | 6通道混音器 |
M.107 | 电压控制混音器 |
M.110 | 双电压控制门限器 |
M.111 | 双唤醒调制器 |
M.112 | 12键 触摸控制电压信号源(电容键盘) |
M.114 | 10键 触摸控制电压信号源(电容键盘) |
M.115 | 供电电源 |
M.123 | 时序电压源(Sequential Voltage Source) ,8步进音序器 |
M.124 | 插件线面板 |
M.130 | 双包络发生器 |
M.132 | 波形合成器 |
M.140 | 定时脉冲发生器 |
M.144 | 双方波发生器 |
M.146 | 时序电压源,音序器,16步进×3层 |
M.148 | 谐波发生器 |
M.150 | 频率计数器 |
M.156 | 双控制电压计数器 |
M.158 | 双正弦/锯齿波振荡器(VCO) |
M.160 | 白噪发生器 |
M.165 | 双随机电压源(Dual Random Voltage Source / ‘Source Of Uncertainty’) |
M.170 | 双麦克风放大器 |
M.171 | 双乐器前置放大器 |
M.175 | 双均衡器/线路驱动器(Line Driver) |
M.180 | 双音头发生器 |
M.185 | 移频器 |
M.190 | 双混响器 |
M.191 | 高频截断滤波器(sharp cut-off filter) |
M.192 | 双低通滤波器 |
M.194 | 带通滤波器 |
M.195 | 八度共振峰滤波器 |
M.196 | 移相器 |
巴克拉100合成器面世后,紧接着发布的是1970年的巴克拉200(Series 200 Electronic Music Box)。巴克拉200曾在海特—黑什伯里区[4]海特—黑什伯里区(Haight-Ashbury)是美国旧金山的一个街区,是60年代美国“嬉皮士运动”的活动中心。“嬉皮士”们曾在此处聚集吸毒。——译者注“摇头丸测试”[5]摇头丸测试,又名“毒品测试时期”(Acid … Continue reading时代为摇滚乐队所广泛使用,其中便有感恩而死(Grateful Dead)乐队。该乐队后来曾为星球大战(Star Wars)的 R2-D2 机器人配制音效。
巴克拉合成器诞生同时,价格合理的小型计算机也终于面世。巴克拉因此在1971年创造了世界上第一种数字控制型模拟合成器——巴克拉500。这以后,巴克拉先后推出了“巴克拉音乐绘板”(Buchla Music Easel,1972)、“触摸合成器”(Touché,1978)、巴克拉400(1982)、巴克拉700(1987)等产品。巴克拉曾在近些年发布了一款复刻版巴克拉200合成器,加入了MIDI控制器。
参考资料:
http://flickrhivemind.net/Tags/buchla/Interesting
‘Analog Days’. T. J PINCH, Frank Trocco.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注释
↑1 | 1965年,芬达乐器所有者利奥·芬达(Leo Fender)将公司出售给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1985年,芬达公司被重新收购,独立为今天的芬达乐器公司。 |
---|---|
↑2 | 这里应指完全控制节奏速度。——译者注 |
↑3 | 此处原文为“running five stages against 13”,指的应该是交叉音序器步进来创造复杂节奏。——译者注 |
↑4 | 海特—黑什伯里区(Haight-Ashbury)是美国旧金山的一个街区,是60年代美国“嬉皮士运动”的活动中心。“嬉皮士”们曾在此处聚集吸毒。——译者注 |
↑5 | 摇头丸测试,又名“毒品测试时期”(Acid Test),指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旧金山发生的一场“文化”运动,这场运动由肯·凯西发起,旨在为LSD迷幻药正名。LSD,化学学名为D-麦角酸二乙胺,是一种人工合成的迷幻药。中文中常称其为“摇头丸”。——译者注 |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