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保罗·卡托夫、约翰·伊顿的卡托夫合成器
50年代末期,随着价格更合理的晶体管面世,许多电子工程师受哈拉尔德·博德的影响,意识到轻量、便宜耐用的电子乐器具有很广阔的前景。博德提出的“基于晶体管技术的电压控制型乐器”方案(详见《欧洲电子乐器设计》,载于《音频工程协会学报》,详见注释[1]“European Electronic Music Instrument Design”, Journal of the Audio Engineering Society (JAES) ix (1961): 267)启发了罗伯特·慕格、唐纳德·巴克拉、保罗·卡托夫等人将博德的理念付诸行动。
保罗·卡托夫是美籍波兰裔意大利人,是罗马RCA公司(位于尼奇尼塔电影工作室)的音频工程师。1956年夏天,卡托夫受奥托·列宁和乔治·鲍尔奇·威尔森两人邀请,为当时罗马美国学院设计一间全新的电子音乐工作室——当时,奥托·列宁是美国学院的客座作曲家,正通过哥伦比亚普林斯顿大学爱丽丝·M·迪岑基金会(Alice M. Ditson)为工作室筹措资金。
卡托夫因此设计制造了一间使用磁带技术的工作室。这间工作室位于罗马的威亚·安奇洛·马斯那地区(Via Angelo Masina)美国学院的地下室。工作室内的设备包括:三台正弦波振荡器、一台弹簧混响单元、一部麦克风、一台Ampex 350系列便携式单声道录音机以及一部收录机。这以后,卡托夫又在1958年制造了大型工作室合成器——“声音合成器”(Fonosynth),学院的列宁、基诺·马里努兹·Jr(Gino Marinuzzi Jr.)等作曲家为这台乐器的发明提供了音乐指导。
“但是,保罗。这可不只是一堆磁带工作室的寻常设备;它们可是一部乐器!”
——约翰·伊顿,1963年;摘自太空企鹅(Astronauta Pinguim)2012年的采访
受博德1961年在《音频工程协会学报》上文章的影响,为了替换原有的声音合成器,保罗·卡托夫设计了一台新的、尺寸更小电压控制合成器(而且,也是由哥伦比亚-普林斯顿大学间接赞助的)。这台乐器基于晶体管技术制成,名为“卡托夫合成器”。卡托夫将它展示给美国学院的美国作曲家约翰·伊顿(John Eaton)后,后者马上发现了这台合成器用于的现场表演的潜力,也就是说,不需要借助任何磁带录音机进行表演——当时所谓的“合成器”都是一些工作室设备,这些设备尺寸相当庞大、部件繁多而难以搬移,几乎无法用于现场表演,所以,当时的电子音乐表演大都依赖录音完成。
“我马上就开始写了作品,这些作品,不需要任何事前录制工作,就可以直接在这台乐器上演奏。我还请求(卡托夫)再为我制造一台经过改良的这种乐器。在我的建议下,他改进了合成器上的三排键盘,使之具备钢琴键盘的速敏(velocity)及侧向移动响应特性,其中后者常见于小键琴(Clavichord)的震音(bisbigliando)技巧中。之后几年,卡托夫又给乐器加入了一个整体音量踏板、一个白/粉噪发生器、额外的基本波形[2]原文即“可选的基础声学素材”(alternate basic sonic material)。——译者注、一个弹簧混响装置以及几种声音调制方式。”
——约翰·伊顿;摘自太空企鹅(Astronauta Pinguim)2012年的采访
卡托夫合成器由三个声音模块组成,正如卡托夫叫它们“声音组合器”(sound-combiner),这三个模块本质上就是三台混合固态元件/真空管技术制造的独立合成器。这三个模块可以各自独立控制,可相互连接,也可混音为一个信号输出。
每一个“声音组合器”由以下部件组成:
- 一个可控频率的方波振荡器;
- 一组使用按钮控制的分频器组,可按照2/3/4/5/8的比例产生输入音高对应的泛音谐波。
- 三个复合滤波器(complex filter),频率范围40 Hz – 20 kHz。
- 一个振幅控制器。
- 三个调制器,分别由低频振荡器(LFO)控制:第一个控制方波振荡器的频率,第二个控制滤波器的频率,第三个控制音频振幅水平。
后续的合成器上,还装有白/粉噪发生器以及一个弹簧混响装置。
卡托夫合成器配有一个三排键盘,每排键盘有两个八度,分别对应一个合成器模块。每个琴键的音律都可以单独调谐,以便音乐人创作微分音作品。键盘琴键具备速敏响应,演奏者还可以通过测侧按琴键产生弯音效果。第二版的卡托夫合成器还可通过击键速度改变振幅(音量)和滤波器(音色)。
约翰·伊顿将卡托夫合成器作为音乐会表演乐器使用,从1966~1974年间,他使用这台乐器进行了一千余场表演,并在唱片《卡托夫合成器与交响乐团作品》(Piece concert is Synket and Symphony Orchestra,1967)、《瞽人之泣》(Blind Mans Cry,1960)、《泱众》(Mass,1970)等作品中使用了这台乐器。
卡托夫合成器并不是一种乐器商品——卡托夫以这台乐器为基础,在1963~1977年之间大概制造了12台变种乐器——虽然这台创新的乐器具有诸多特点,但最终仍然只是一种“一次性”的定制乐器。尽管如此,实际上,除了伊顿以外,其他音乐人也曾广泛使用过这台乐器。卡托夫合成器的声音曾经频繁出现在尼奇尼塔工作室为“意式西部片”[3]意式西部片(Spaghetti … Continue reading、意大利恐怖/科幻电影的配乐中(埃尼奥·莫里康内[4]埃尼奥·莫里康内(Ennio Morricone),意大利音乐家。长于配乐工作。——译者注曾经在许多配乐作品中使用过这台乐器)。
今日现存的一台卡托夫合成器位于巴黎爱乐音乐厅(Philharmonie de Paris,曾名“乐器博物馆”)。
伊顿曾与鲍勃·慕格(Bob Moog)合作开发了一种控制键盘,名为“MTS控制键盘”——“伊顿-慕格多用力度感应键盘”(Eaton-Moog Multiple-Touch-Sensitive Keyboard)。两人第一次见面是在1966年,当时伊顿访问美国,曾请求慕格帮他维修一台故障的卡托夫合成器。随后,他们便以卡托夫合成器的三排键为原型,制造了这种控制键盘;当然,最后的命名也比较简单粗暴。
个人简介:保罗(Paul/Paolo)·卡托夫
保罗·卡托夫(1921~1996),波兰裔意大利人。他于1964年就任意大利RCA(RCA Italiana)希内吉塔电影工作室(Cinecittà)首席音响技术官;1964~1965年间,还曾在Fonolux后期公司工作。卡托夫设计过许多用于电影音乐制作的设备,包括动态声音压缩器、唤醒调制器、混响室、混响盘(Reverb Plate),建立了声音后期的新标准。
卡托夫时期参与声音、特效后期制作的作品包括《非洲部落》(Africa Addio,1966),《茶花女》(La Traviata,1965,),《恶魔星球》(Terrore Nello Spazio,1960),《奇遇》(L’ avventura,1953),《面包,爱情和梦想》(Pane, amore e fantasia,1965),《大力士和吕底亚女王》(Hercules Unchained,1959)等。
受罗马美国学院委托,卡托夫设计建立了该学院内部的电子音乐工作室。1958年,卡托夫发明了他的第一台合成器,“声音合成器”。此后,1963年,他设计制造了更加复杂的压控型演奏用乐器——卡托夫合成器,并在1964年美国音频工程协会(AES,即Audio Engineering Society)会议上进行了展示。
卡托夫与意大利作曲家基诺·马里努兹·Jr是一辈子的好朋友、合伙人。卡托夫的妻子,兰达·卡托夫(Landa Ketoff),是意大利共和报(La Repubblica Newspaper)的一位知名乐评人。
马里努兹参与的电影作品包括:《爱情小说》(Romanzo d’amore,1950),让·雷诺阿导演的《黄金马车》(Le Carrosse d’or,1952),维托里奥·科塔法维(Vittorio Cottafavi)导演的《霸王艳姬》(Ercole alla conquista di Atlantide),《I castrati》(1964)[5]未找到该电影的相关信息。——译者注、《吸血鬼星球》(1965)、《独一无二》(Matchless,1967)、电视剧《出生入死》(La piovra,1984)
个人简介:约翰·伊顿(1935.3.30,美国宾州布林·马沃[Bryn Mawr])
作曲家约翰·伊顿自幼学习钢琴,9岁首次参加音乐表演,弹奏了贝多芬奏鸣曲。1957年,时年22岁的伊顿从普林斯顿大学毕业。1959年,他来到罗马生活,并在这里与比尔·史密斯(Bill Smith)展开了一生的合作——他们录制了两张专辑,并在欧美两地举办了多场音乐会。1964年,他在罗马结识了电子工程师保罗·卡托夫,即卡托夫合成器的发明者。伊顿在一千多场音乐会上使用过这台合成器。后来,他与罗伯特·慕格合作发明了“MTS”控制键盘。
参考资料:
“The Synthesizer.” Vail, Mark.
Interview with John Eaton: http://astronautapinguim.blogspot.co.uk/
Electronic Music Review. No. 4 October 1967
Interview with John Eaton NAMM. January 23, 2010. https://www.namm.org/library/oral-history/john-eaton
‘Electronic Music’ By Nick Collins, Margaret Schedel, Scott Wilson
‘Electronic and Computer Music’ Peter Manni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130
A History of the Rome Prize in Music Composition * 1947 – 2006 * Richard Trythall .Music Liaison. American Academy in Rome January 1, 2007
‘Music and Musical Composition at the American Academy in Rome’. Martin Brody. University of Rochester Press. 2014.
‘In The Workshop’. John Eaton. http://moogfoundation.org/about/humble-visionary/in-the-workshop/
注释
↑1 | “European Electronic Music Instrument Design”, Journal of the Audio Engineering Society (JAES) ix (1961): 267 |
---|---|
↑2 | 原文即“可选的基础声学素材”(alternate basic sonic material)。——译者注 |
↑3 | 意式西部片(Spaghetti westerns),一般指欧洲(尤其是意大利人制片/导演)拍摄的低成本电影,这些电影的内容一般是描绘昔日的美国西部故事。——译者注 |
↑4 | 埃尼奥·莫里康内(Ennio Morricone),意大利音乐家。长于配乐工作。——译者注 |
↑5 | 未找到该电影的相关信息。——译者注 |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