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托尼·弗斯的卡萨系列合成器
20世纪60年代,澳大利亚电子工程师托尼·弗斯(Tony Furse)一直在尝试制造一台电子乐器——这种乐器可以利用数字手段合成打击乐、交响乐器等复杂的声音波形。弗斯早期基于晶体管的乐器原型中,利用小型“翻转触发电路”(flip-flop circuit)制作了一种简单的“数字波形发生器原型”(proto digital waveform generator),实现了对波形谐波的控制。“翻转触发电路”技术在60年代集成电路出现之后才变得真正可用,但借助这一技术,弗斯虽能控制波形谐波,却无法实现“真实”乐器复杂的声音结构。
1972年,弗斯在澳大利亚悉尼建立了“创新策略”(Creative Strategies)公司,用以继续乐器的研发工作。这家公司推出的第一个乐器名为“卡萨 I”(Qasar I),是一台单音数字/模拟混合型合成器。尽管卡萨 I 仅仅只制造了两台原型机,却吸引了当时在伦敦 EMS 工作室工作的唐·班克斯(Don Banks,时任堪培拉音乐学院[Canberra School of Music]作曲系主任)。班克斯随后便着手说服了堪培拉音乐学院和联邦政府,赞助卡萨系列乐器的研发工作。不仅如此,他自己也利用使用 EMS 电子乐器(如VCS3等)的经验知识,帮助卡萨的开发。这次合作的成果,便是卡萨 II 的诞生——这是一台双复音数字乐器,罕见地并行(parallel configuration)使用了两片摩托罗拉(Motorola)8位6800微处理器进行处理。卡萨II能够以数字方式合成波形,但却不能产生泛音部分,因此,这台乐器的声音听起来相当“静态”,没有变化感。由于卡萨II上的处理器成本过于昂贵,面对当时市面上其他的晶体管合成器,如慕格模块合成器,卡萨II的价格根本没有竞争力,因而也未能成功进入量产阶段。
弗斯和创新策略公司接下来的开发项目,名为“卡萨 M8”(Qasar M8),也称“Multimode 8”(多模式8号),1975年完成。M8是一台8位、4K内存、8复音的多音数字合成器,售价$15,000。与卡萨 II一样,M8也使用了两块摩托罗拉 6800 1MHz 处理器和绕接板(wire-wrapped board combination)设计。不同的是,M8可以使用快速傅立叶加法合成(Fast Fourier Synthesis,FFT)法进行声音合成,通过一支光笔在黑白显示屏(VDU)上拖拽、编辑完成操作。M8整个乐器的外形是一个尺寸颇大的盒子,使用一组四个八度的键盘进行演奏。除了键盘演奏外,M8还可通过弗斯首创的“MUSEQ 8” 音序播放系统进行数字化演奏。该合成器编制的声音程序可以保存在8英寸软盘上。
M8 系列的后续型号还包括8复音的 MC 6800 和卡萨复音琴(Qasar Polyphone,1975年)。
1976年,两位澳大利亚电子音乐设计师金姆·来利(Kim Ryrie)和皮特·沃格尔(Peter Vogel)找到弗斯,希望弗斯将 M8 授权给他们的费尔莱特(Fairlight)公司进行销售。这台乐器便是费尔莱特公司的第一台乐器产品——卡萨 M8 CMI,更是“费尔莱特计算机乐器” ——Fairlight CMI 系列合成器的前身。M8 CMI 进行了重新设计,售价达到了更高的$20,000;使用了重新设计的双 6800 处理器,但电路板换成了印刷电路板。此外,这台8复音的多音色乐器搭载了新的QDOS操作系统(基于Motorola DOS系统),使用一组音域更宽的八个八度的键盘进行演奏,同样也可以像前辈M8一样使用光笔进行控制。
卡萨 M8 CMI占地庞大且价格昂贵,最终在1979年停产;但是这台合成器上的许多特点都由费尔莱特后来的 CMI 数字合成器/采样器所继承。
音频资料
本站|原始链接 Qasar M8 多轨作品,迈克尔·卡洛斯(Michael Carlos)作,1978年9月
本站|原始链接 迈克尔·卡洛斯使用 Qasar 创作的另一部作品
本站|原始链接 一段音频
个人简介:托尼·弗斯
托尼·弗斯1938年出生于悉尼,早年就对热爱电子领域。他对一切“科技”产品都充满兴趣,曾经从二战以后的军队甩卖店里买了不少电子元件、通讯设备,利用这些东西制作了矿石收音机、高压发生器(high voltage generator)等发明。50年代末期,弗斯的兴趣逐渐转向电子乐器制作,并发明了第一个乐器——电子单簧管。这个乐器由一根二手单簧管改造而来,使用汽车电池供电,并用螺线管(solenoid)控制音孔开闭;通过一个类似钢琴键盘的外接装置进行演奏,可单手弹奏。
出于对谐波相关性质的兴趣,弗斯开始寻找各类(使用电子管的)电风琴音色。他想知道,为什么这些音色除了打击乐和弦乐,就没有其他可选的音色;后来,他读到了德国物理学家、医学家赫尔曼·亥姆霍兹著作《论音感》[1]参见本作品《亥姆霍兹合成器》部分。——译者注的英译版。这部作品中提到了声音的两种极端形式,即噪音和相对应的乐音。此外,美国声学工程先锋哈里·F·奥尔森(Harry F. Olson)《声学工程要素》(Elements of Acoustical Engineering,1957)、美国音乐理论家查理斯·A·卡尔弗(Charles A. Culver)《音乐声学》(Musical Acoustics,1956)两部作品也对弗斯产生了影响。
60年代至70年代早些时候,弗斯曾是计算机产业的一位电子工程师。业余时间里,他一直在用自己掌握的技术来创作点滴音乐。1964年对他来说,是一个转折点:这一年,他读到了詹姆斯(James)、波托克(Potok)、奥克斯利(Oxley)三人的文章《重复功能合成器与声谱显示》(Repetitive Function Synthesizer and Spectrum Display)。这篇文章提到了“数字采样”(digital sampling)和一台能完成该功能设备,也让弗斯开发了第一台“全数字波形合成器”。他在1960年代早期尝试制造一台相当于今天微型计算机一样的精密设备,由于这一设备需要使用太多的晶体管,其可行性是值得关注的——直到60年代中期集成电路技术出现后(一个芯片上才能容纳呢么多晶体管),才使得其研究开销终于降到差不多的水平。但尽管1966~1999年间,“数字波形发生器原型”能够控制泛音,但乐器整体的音色仍然缺少弗斯所希望的那种“还原真实乐器”的感觉。
1972年,弗斯辞去电子工程师的职务,开始专注于发明创造。他成立了私人公司“创新策略”(Creative Strategies Pty Ltd),在悉尼中立湾(Neutral Bay)的家中进行经营。弗斯公司的第一个发明是一台叫做“卡萨 1”模拟/数字混合合成器。这台乐器在设计上有诸多突破,除此之外,另一个特点便是它诱人的价格。为了推广销售这台乐器,弗斯找到了当时的一位电脑销售商大卫·布罗斯(David Bross)。布罗斯不仅是一位电脑销售商,还是一位优秀的键盘手。他很快便掌握了这台合成器的用法,随后,便加入了创新策略公司,担任经理一职。同时期,同样为弗斯提供帮助的另一位音乐人,是著名的爵士、古典、电子音乐作曲人唐·班克斯。他曾在英国学习、工作长达数年,1972年回到澳大利亚。回到澳大利亚后的第二年,他便成为堪培拉音乐学院的作曲系主任,并着手建立了学院的电子音乐工作室。他对托尼继“卡萨 1”之后的另一台混合合成器“卡萨 2”很感兴趣。卡萨 2 使用一个键盘控制面板进行演奏操作,整个乐器在澳大利亚艺术委员会(Australian Council for the Arts)资助下完成研发。班克斯曾为音乐学院购买过这台乐器。
弗斯的下一台乐器发明,是一台全电子的合成器,名为卡萨 M8(多功能8号)。除了键盘以外,弗斯还开发出一种图形显示系统,用户使用一支光笔,使用各类波形来创作乐器或人声。在与美国电子巨头——摩托罗拉公司签订协议后,摩托罗拉开始使用它们的程序开发系统,弗斯也继续开发出 MUSEQ 8 音序播放系统。开发这台设备的想法是,使用者在将 MUSEQ 8 与 M8 合成器搭配使用时,可以创作、表演各种音乐,而不仅仅是电子音乐。M8 合成器的另一个创新之处是,弗斯在设计中使用了两片摩托罗拉8位6800微处理器,两片处理器罕见地使用了并行构架,可以大大提升数据输入、输出的速度。
1974年末,弗斯给一批来自堪培拉音乐学院、澳大利亚国立大学(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高等教育学院(College of Advanced Education)的观众进行了一次演讲,演示了卡萨M8合成器。伴随着这次成功的演讲,班克斯意识到这台乐器对于音乐学院的意义所在,于是便请求弗斯为学院的音乐工作室制造了一台类似的合成器。弗斯后续的研发工作还使用了最新的技术成果——他将软盘储存系统引入乐器中,使用了当时最新的8英寸软盘————软盘的工作原理与磁带录音不同,它可以在不改变盘内数据的情况下对作品进行修改(reorchestrated)。1976年中,弗斯最终将这台原型机卖给堪培拉音乐学院。
此后,弗斯仍在为M8合成器编写软件,为此,他曾经多次造访堪培拉。弗斯也曾使用过软件专家布鲁斯·威廉姆斯(Bruce Williams)写的程序。大概同时期,弗斯开始与合成器爱好者金姆·来利[2]他曾在1971年创立过一本名为《今日国际电子》(Electronics Today International,ETI)的杂志。,合作伙伴、乐器设计师皮特·沃格尔来往。这三人曾一直尝试设计一台能够复原自然“原声”的乐器。为实现这个目标,来利、沃格尔两人在1975年12月成立了费尔莱特公司。这家公司的名字来源于“费尔莱特渡口”(Fairlight ferry),因为他们曾在来利祖母家的地下室工作坊中进行早期的实验研究,而工作坊前面港口对面就是这个渡口。来利和沃格尔对弗斯发明的数字合成器印象深刻;在当时,他们只成功开发出了模拟合成器,但这种合成器并没有达到他们的要求(即还原真实声音)。于是,两人找到弗斯达成了一项生意——他们负责生产合成器,将电脑部分以独立产品(separate entity)形式进行销售。
1976年开始,弗斯开始与费尔莱特公司按照原定的计划进行合作,即根据原理图制造电路板、重新设计合成器键盘。这次合作的成果就是一台重新设计的合成器“M8 CMI”(Multimode 8 Computer Musical Instrument,即“多模式8号电脑数字乐器”)。1979年初,弗斯逐渐淡出合作项目,与费尔莱特签署了一项授权协议,允许该公司在合成器和计算机两个领域使用它的知识产权。
Fairlight CMI 合成器具有一组73键的键盘,两个8英寸软盘驱动器,一个监视器和一支光笔,使用了四块摩托罗拉微处理器,可以同时演奏八种不同音色。费尔莱特(Fairlight)合成器于1979年开始发售,几乎能够演奏任何音色,一经面世,便迅速获得了音乐人、唱片艺术家的青睐。使用过这台乐器的艺术家们包括史提夫·汪达(Stevie Wonder)、彼得·盖布瑞尔(Peter Gabriel)、保罗·麦卡特尼(Paul McCartney)、让-米歇尔·雅尔(Jean Michel Jarre)、发电站乐队(Kraftwerk)、柏林爱乐乐团的赫伯特·冯·卡拉扬(Herbert von Karajan)等等。实际上,弗斯在卡萨 M8上的一些技术直接形成了今天 Fairlight CMI系列乐器的基础。1987年,弗斯凭借CMI乐器技术获得了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CSIRO)的研究成果奖章。
——摘自动力博物馆(Powerhouse Museum)馆藏托尼·弗斯资料
参考资料:
http://images.powerhousemuseum.com/images/pdfs/382297.pdf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