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6年诞生的流明琴(Luminaphone)是英国发明家哈里·格林德尔·马修斯(Harry Grindell Matthews )众多作品中的一件。1923年,马修斯的一个发明,叫做“死亡射线”( Death Ray )向公众曝光,因而名声大噪。然而没人知道这道“死亡射线”到底存不存在——据称,这道从一支隐形射线枪里发出的射线,能够摧毁物体,或者逼停电动引擎。马修斯的发明包括光控潜艇(因为这个发明,他从英国海军那收到两万五千英镑嘉奖),向天空云层投影的移动投影机,将声音录到胶片上的原始方法(1921),以及水下潜艇探测器、地对空无线电话、自校正飞行器等等东西。
在“死亡射线”枪遭到军队拒绝后,马修斯来到法国,意图也很明显,他想把这个“死亡射线发明”推销给法国军队。当然,他再次被拒。随后,他又带着他新发明的“流明琴”来到美国,想筹措自建并为他公布新计划造势。1938年,马修斯与(非常有钱的)波兰歌唱家戛纳·瓦丝卡(Ganna Walska)结婚,并在南威尔士斯旺西北部的托克劳山( Tor Clawdd )上建立了保存完好的实验室和小机场。马修斯后来的作品包括液体燃料火箭和能够非很高的“同温层飞机”(Stratoplane)。马修斯因心脏病于1941年9月11日逝世,当时,他还有一些发明没有投入实际制造。
参考资料:
UK Patent GB254437A. ‘Popular Science’ Magazine March 1926 p55 ‘The Light Beam Piano’; Science and Invention. USA. magazine February 1926. P896 ‘Lichtstrahlen Musik’ Illustrierte Technik für Jedermann: Heft 18 1926 p199
1919年,于戈尼奥第一次开始改进当时的音源方案。他从撒迪厄斯·卡希尔(Thaddeus Cahill)的电磁音轮音源技术[1]这一技术来自卡希尔的专利,身在法国的于戈尼奥应该有所了解。开始探索,后来又接触到钢质电磁磁盘、光电音源等方案。其中,后面提到的音源技术很可能是受南非物理学家亨德里克·范·德·毕吉尔(Hendrik van der Bijl)在1916年的专利所启发。在探索的过程中,于戈尼奥将这些新的音源技术带到了法国电子工程师圈子中。
1929年1月9日,超级钢琴在奥地利文化协会(Österreichische Kulturbund[2]Austrian Culture Union)所组织的一场音乐会上,第一次在舞台上现身。音乐会上,著名作曲家、钢琴家埃里希·沃尔夫冈·科恩戈尔德(Erich Wolfgang Korngold )在表演中一只手演奏古典钢琴,另一只手演奏着超级钢琴。之后,2月14日,施皮尔曼在维也纳广播电台RAVAG里展示了超级钢琴,并以“光亮会说话,光亮会唱歌”(Das Licht spricht, das Licht musiziert[3]Light speaks, light makes music)为主题进行了演讲。
1927年版的超级钢琴,奥地利维也纳科技博物馆(Museum of Technology,Vienna Technical Museum)馆藏
维也纳科技博物馆馆藏的最后一台超级钢琴,图为赛璐珞光盘以及光源
维也纳科技博物馆馆藏的最后一台超级钢琴
超级钢琴似乎一共生产了有几台,但最终仅有一台在二战浩劫后留存下来,1947年后,这台唯一的超级钢琴被保存在维也纳科技博物馆中。施皮尔曼曾经在超级钢琴的基础上又制造了一台名为“交响琴”(Symphonium)的乐器,在音色上,超级钢琴的音色类似于风琴音色,而交响琴的音色则是由各种交响音色组合而来的:木管、铜管和弦乐器总共可以生成15个组合音色(是超级钢琴的两倍[4]原文为“to the Superpiano’s two”。——译者注)。
《电子音乐通解:原理、技术现状与未来》[1]Elektrische Musik. Eine gemeinverständliche Darstellung ihrer Grundlagen, des heutigen Standes der Technik und ihrer Zukunftsmöglichkeiten, etc,勒特斯编著,1933年西奥多·斯坦霍夫出版社[2]Theodor-Steinkopff-Verlag出版
A survey of ‘modern’ electronic instruments was published by Peter Lertes in 1933: “Elektrische Musik:ein gemeinverständliche Darstellung ihrer Grundlagen, des heutigen Standes der Technik und ihre Zukunftsmöglickkeiten” (Dresden & Leipzig, 1933)J.Marx:”Heliophon, ein neues Musikinstrument”, Ömz,ii(1947),314
“Das Hellertion, ein neues electrisches Musikinstrument,” Funkbastler, July 3, (1931).
“The Invisible Weapon : Telecommunications and International Politics, 1851 …”
By Daniel R. Headrick Professor of History Roosevelt University
‘Electronic and Experimental Music: Pioneers in Technology and Composition’
By Thomas B. Holmes, Thom Holmes
Peter Donhauser: “Elektrische Klangmaschinen”, Böhlau Verlag, 360 S., ISBN 978-3-205-77593-5
奥布霍夫曾经在他的一些主要作品中使用了音乐十字架,其中一些还配合了马特诺电子琴:《生命之书》(Le Livre De Vie)中使用了音乐十字架可产生的滑音效果。演奏这些音乐的人看起来更像是在进行一种神秘的教堂仪式,而非普通的管弦乐表演。奥布霍夫认为在他的音乐会上没有“听众/观众”这一概念——每个人都将在环形的“庙堂”中加入这神秘的仪式:
尼古拉曾从1911年开始在莫斯科音乐学院学习对位,并于1913年在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学习(与卡拉法第、马克西米利安、切列普宁)。他第一部公开发表的作品《四重曲》(Quatre mélodies)也发表于这期间,曾在1921年由巴黎劳拉特&乐洛尔[9]http://imslp.org/wiki/Rouart,_Lerolle_%26_Cie.(Rouart et Lerolle)出版。
20年代期间,奥布霍夫举办了数场演出,其中最著名的要属科乌谢维茨基(Kussevitzsky)名下“生命之书导引”(Predisloviye knigi zhizni,英语Introduction to the Book of Life)这场演出。自此以后的十年,他一直尝试将早在1917年就构思的电子乐器付诸现实:他在俄罗斯时曾提出“以太琴”和“水晶琴”两种乐器,最终导致了音乐十字架的诞生。但尽管他曾为以太琴创作作品,但还是音乐十字架获得了最多的关注。他从自己的学生中挑选了曾演奏过他作品的德布罗意,来演示这种乐器,这位学生带着他的乐器在法国和比利时进行了表演。与泰勒明和马特诺电子琴一样,琴的音调是通过演奏者手距离乐器的远近决定的。音乐十字架曾是1934年一部电影的主角。40年代中期,他的记谱法再一次受到了热烈讨论,不同的是,这次的讨论发生在巴黎:一部使用奥布霍夫记谱法的作品由迪朗(Durand)出版,记载了从18世纪到20世纪的音乐作品。1947年,作品《乐音色彩与和谐》(Traité d’harmonie tonale, atonale et totale)出版,这部作品早就引起了奥内热[11]法国音乐家。——译者注(Honegger)的兴趣。一年后,他在巴黎的俄罗斯音乐学院就这部著作的主题发表了演讲。奥布霍夫在1949年遭遇抢劫,并因此失去了行为能力,其作品,终版《生命之书》(The Book of Life)也在抢劫中遗失;自这以后,他只创作了几部作品。
奥布霍夫的代表作大都是一些宏大的音乐作品,虽然《最后圣约》[12]Troisième et dernier testament,据查证,应该也是奥布霍夫的音乐作品。参见http://classik.forumactif.com/t6873-nicolas-obouhow-18921954 ——译者注《全能》[13]La toute puissance,同上。 ——译者注等作品篇幅都相当庞大,但仍不敌最著名的、也是最引发争议的《生命之书》。这部作品是他在离开俄罗斯前后,直到20世纪20年代中期才完成的。根据他的说法,这部作品是“全能牧师的神圣仪式”,应该在每年耶稣第一次降临的晚上、第二次降临的白天不间断演奏(或者说是“完成”)。奥布霍夫并不把自己看作是这部作品的作者;他认为自己是受上天启示,来“昭示”音乐的人。该作品一个版本的部分曲谱,长达近2000页,是用作者的血书写的。乐曲的开头,是一段古沙俄风格的乐句,作品结束时,曲谱的一个乐章展开成为十字架形状,另一个乐章则成为圆形,并被固定在一个绸缎、红宝石装饰的金银盒子中。(尼古拉斯·斯洛尼姆斯基[14]Nicholas Slonimsky在回忆录《完美之音》[15]Perfect Pitch提到,作者的妻子对他着魔般的谱曲行为感到绝望,曾试图烧毁,或者按奥布霍夫的说法,“牺牲”曲谱手稿,但最终没有成行。)奥布霍夫不少作品的共同特点是,唱诗乐句[16]tolling patterns交替出现(一般是使用人声琶音加花),使得其作品织体有着相当复杂的节奏和对位。和他的大多数作品一样,这部作品的人声部分音域极宽,不少地方需要演唱滑音,还有地方注明需要尖叫、耳语一般地演唱。这部巨著整体使用的风格在他成熟期的其他作品中都有使用,也在他居于俄罗斯期间的演唱、钢琴作品中有所出现。
(详细介绍来自:Commentary, Composers:4. Russian,Lithuanian and Jewish composers)
尼古拉·奥布霍夫主要作品:
年代
作品名
作品类型
备注
1945
Adorons Christ, for piano (Fragment du troisième et dernier Testament)
Keyboard
1942
Aimons-nous les uns les autres, for piano
Keyboard
1915
Conversion, for piano
Keyboard
1916
Création de l’Or, for piano
Keyboard
1915
Icône, for piano
Keyboard
1916
Invocation, for piano
Keyboard
1948
La paix pour les réconciliés – vers la source avec le calice, for piano
Keyboard
1952
Le Temple est mesuré, l’Esprit est incarné, for piano
Keyboard
1915
Pieces (2), for piano
Keyboard
Pieces (2), for piano
Keyboard
Piece
1915
Prières, for piano
Keyboard
1915
Revelation, for piano
Keyboard
参考资料:
[1] Quoted after Schloezer op. cit. p. 47.
[2]. manuscript MS 15226. music department at the Bibliothèque Nationale de France Paris.
[3] ‘Organ Music Instills Religious Feelings’ by Jonathan Amos, 9/8/2003
[4] ‘Music of the Repressed Russian Avant-Garde, 1900-1929 p. 107. By Larry Sitsky, .Greenwood Press, Westport Connecticut and London, 1994.
[5] ‘ Nicolas Obukhoff’, La Revue Musicale, 1, part 3, Nov. 1921, pp. 38-56, by Boris de Schloezer,
[6] Quoted from ‘ Visible Deeds of Music: Art and Music from Wagner to Cage’ Simon Shaw-Miller
Hugh Davies. “Croix sonore.” In Grove Music Online. Oxford Music Online
E.Ludwig: “La Croix Sonore” ReM, nos 158-9(935),96 ReM,nos 290-91 (1972-73)
Consciousness, Literature and the Arts. Archive. Volume 1 Number 3, December 2000“Skriabin and Obukhov: Mysterium & La livre de vie The concept of artistic synthesis”. By Simon Shaw-Miller
Commentary, Composers: Russian,Lithuanian and Jewish composers
‘Nikolay Obukhov and the Croix Sonore’ Rahma Khazam. From: Leonardo Music Journal Volume 19, 2009 pp. 11-12
‘Titters Greet Music of Obouhoff in Paris: Singers’ Strange Performance Accompanied by Electrical Instrument, Causes Stir’, 1. New York Times, May 16, 1934, p. 23.
莫里斯·马特诺是一位大提琴演奏者,还是一位电报师。 1923 年,莫里斯见到了俄罗斯电气工程师利昂·泰勒明,这次会面使得他基于泰勒明的想法,制造了第一台原型乐器——马特诺电子琴(Ondes-Martenot)。1928年,马特诺以“一种改良的电子乐器”(Perfectionnements aux instruments de musique électriques)为名义,为这台乐器申请了专利。马特诺希望这台乐器成为一种能迅速被乐团音乐人所适应的多用乐器。这台原型乐器与后来的版本长相几乎完全不同:它由两个可以置于桌上的部件组成,演奏者通过控制一个装有指环的琴弦进行演奏(通过身体电容来控制声音,很像是泰勒明琴的原理)。这个演奏装置在后来版本的乐器中,被整合为键盘上方的指板片区。
次世代提琴诞生于1927年的俄罗斯,发明者是工程师弗拉基米尔·A·古罗夫(Vladimir A Gurov)和 V.I. 沃林金(V.I. Volynkin),作曲家吕西安·M·瓦维奇(Lucien M. Varvich)提供音乐指导。据相关推测,这台乐器很有可能在20世纪30年代传入美国。顾名思义,“次世代提琴”是一台外形类似小提琴的单音乐器。演奏者按下乐器的金属琴弦,琴弦接触导电的金属指板,乐器进而发出声音。手指按压琴弦的位置以及力度分别举鼎了音调和音量。声音由一个外差真空管产生。据说,次世代提琴能够“产生悦耳而‘醇美’的声音,琴声很像是来自交响乐团的声音,音色和声场具有层次,听感丰满。”
本周四晚上,在学校大厅(School House)中,梅森城(Mason City)汉密尔顿商务学院(Hamilton College of Commerce)院长 A·R·汉密尔顿(A. R. Hamilton)将进行一场讲座,题为“‘次世代提琴的演奏原理”。次世代提琴是一台“多合一交响乐团”,诞生于俄罗斯列宁格,由弗拉基米尔·A·古罗夫和青年作曲家吕西安·M·瓦维奇共同发明。演奏者只需拨动一下转轮,次世代提琴就可以变成低音提琴,再转一下,就可以成为吉他、长笛等等——不仅如此,它还能产生几乎所有乐器的声音。
罗伯并没有在商业化失败面前止步不前。1934年,他制作了一台更新的、具有两组键盘、32种音色的声波琴,并在同年9月21日成立了罗伯声波琴公司(Robb Wave Organ Company),推广销售这种乐器。量产第一批声波琴在1936年7月生产完毕,并在多伦多伊顿百货(Eaton’s department stores)以及蒙特利尔进行了展示。但虽然乐器在最初获得了良好的反响,但产品并未叫座,他没有得到足够的资金来支持后续生产。1938年,他放弃了生产计划——从开始以来,声波琴一共只生产了13台,最终在1941年淡出市场。
‘Frank Morse Robb’s Wave Organ’ by Michael Murphy and Max Cotter. eContact! 17.3 — TIES 2014: The 8th Toronto International Electroacoustic Symposium
Canad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useum. ingeniumcanada.org
‘Encyclopedia of Music in Canada’. www.thecanadianencyclopedia.ca
‘New worlds of sound; electronics and the evolution of music in Canada’ Katharine Wright.Canad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useums Corporation Société des musées de sciences et technologies du Canada Ottawa, Canada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