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威廉·伦克、鲁道夫·斯特兹哈默的电磁琴
电磁琴(Magneton)由维也纳大学的威廉·伦克(Wilhelm Lenk)设计,是一台基于音轮装置的风琴类电子乐器。该琴的原理与卡希尔电传簧风琴以及后来劳伦斯·哈蒙德、约翰·汉内特发明的哈蒙德琴一样:边缘具有各种形状的金属齿轮在磁场中旋转,产生电压变化,进而产生声音。
这台乐器同时还对音轮技术的发展做出了贡献:电磁琴使用可控制频率的马达调节器[1]原文所指涉的“frequency controlled motor … Continue reading,实现了音轮装置的稳定旋转。这一贡献使得演奏者能够简单、精准地对乐器进行移调——轻按对应的开关即可完成。
第一个商业销售的电磁琴型号由维亚纳的一家钢琴公司——斯特兹哈默公司生产。这一年是1930年,比哈蒙德风琴涉水市场还早四年。这台乐器被定位为一台用于练习演奏“真实”风琴的乐器,(因受战前奥地利“大众礼教运动”[2]Popular Liturgy Movement,一场从19世纪开始的宗教改革运动,参见https://en.wikipedia.org/wiki/Liturgical_Movement。——译者注的影响)还被当作是鼓励教徒积极参与圣乐的一种工具。
“该乐器刻意避免刻板地模仿风琴音色质感,因此,该乐器的音色具有诸多特别之处。此外,对于电磁琴,我尤其喜欢的一点是——我的成长是管风琴管风琴陪伴着的,到现在,我结识这一乐器已有50年的光景,但——电磁琴并不是这一经典乐器的敌人。”
——摘自《乐器制造》.Vol.54,1933/34,p.103,文森兹·戈勒(Vinzenz Gollerin)撰写
虽然电磁琴在面世之初看起来颇有潜力,但还是在商业上失利了——该乐器的制造数量极少。目前现存的一台电磁琴,馆藏于奥地利维也纳科技博物馆(Vienna Museum of Technology)。
发明者简介:鲁道夫·斯特兹哈默
鲁道夫·斯特兹哈默于1893年3月11日生于一个维也纳的钢琴制造商家庭。在掌握了钢琴制造技术后,斯特兹哈默开始为家族事业献力,曾前往欧美多个国家,为不少大型乐器制造商工作。1924年,斯特兹哈默回到奥地利,在维也纳开办了一家公司。1935年,他成为了奥地利乐器制造行业的“一把手”。1966年,斯特兹哈默将公司卖给维也纳艾尔巴钢琴公司(Ehrbar Piano)。斯特兹哈默的知名成就是他在电声领域的研究,其研究成果促成了钢琴设计的诸多改进。他还曾参与一些光-电实验,参与发明了“塞勒涅留声机”(Selenephon,1922年)——一种以光学方式将声音录制到电影胶片上的设备。斯特兹哈默在1967年1月16日去世于奥地利维也纳。
参考资料:
Peter Donhauser, Elektrische Klangmaschinen. Die Pionierzeit in Deutschland und Österreich, 348 S., zahlr. s/w-Abb., Br., (Böhlau), Wien 2007. ISBN: 978-3-205-77593-5
The Organ: An Encyclopedia (Encyclopedia of Keyboard Instruments) by Douglas Bush, Richard Kassel (ISBN: 9780415941747)
S. Walter Fischer:. Technical In: L’Estrange Fawcett:. The world of film Amalthea-Verlag, Zurich, Leipzig, Vienna 1928, p 210-211
Franz Lechleitner: Selenophon. In: Oesterreichisches music lexicon. Online edition, Vienna 2002 ff. ISBN 3-7001-3077-5; Print Edition: Volume 4, Austrian Academy of Sciences, Vienna 2005, ISBN 3-7001-3046-5.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