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帕特里克·圣-让、伊安尼斯·泽纳基斯的UPIC合成系统(数学与自动化音乐研究中心多逻辑处理机)
UPIC合成器系统是一种较早的计算机型图形电子音乐控制器(和马克思·马修斯的“图形一号”一样)。这种合成系统由法国数学与自动化音乐研究中心[1]数学与自动化音乐研究中心(Centre d’Etudes de Mathématique et Automatique Musicales,CEMAMu),位于法国巴黎的伊西莱穆利诺(Issy les Moulineaux)。的作曲家伊安尼斯·泽纳基斯(Iannis Xenakis)设计,计算机工程师帕特里克·圣-让(Patrick Saint-Jean)开发。这种图形控制方案实际上是从模拟图形声音合成技术演化而来,利用这种技术的代表乐器包括尤金·穆尔济的ANS合成器、达芙妮·欧拉姆的欧拉米科合成器、约翰·哈纳特的哈纳特合成器;更早的,则可追溯到俄罗斯的光学合成技术。
泽纳基斯对于计算机的研究最早可追溯至1961年。那一年,他使用一台IBM计算机,利用数学算法生成了《时移》(Metastaseis[2]《时移》是泽纳基斯之前创作的一部作品,希腊字母原文写作Μεταστάσεις。——译者注)的乐谱:
“那是一个使用概率算法的程序,我用它做了一些音乐。把自己之前创作的作品变成自动化演奏的版本,尤其是像《时移》这种含有大量音符的音乐,我是很感兴趣的。因此,我发现计算机可以作为一种工具,一台助力于我的机器。我想,(通过计算机)我会有一些新发现。”
60年代末,计算机的性能逐渐强大,足以支撑图形输入和声音合成两个功能,泽纳基斯便开始按照自己的想法开发这种乐器——这就是UPIC合成系统。UPIC是一台直观的图形化乐器,用户可以绘制波形,并将波形安排、组织成乐谱。泽纳基斯的目标是创造一台全图形化的电子电声音乐创作平台,让作曲人免于复杂软件、传统乐谱的困扰和限制。
UPIC的输入设备由操作台和计算机组成。操作台一个大型高分辨率的数字化平板操作台,上面的所有动作都会在CRT显示屏上显示出来;计算机则用于分析输入数据、输出数字信号。早期版本的UPIC无法实时响应用户输入,使用者必须等到数据处理完毕之后,才能听到输出的声音——后来的UPIC系统逐渐引入了实时合成、作曲技术,并可通过数字采样波形(而不是纯电脑合成的声音)作为处理音源。
用户可以在输入端(操作台)绘制各类波形和音色(包络)来制造声音。绘制的波形可通过多种算法处理实现移调、反相(inverted)、倒放(reversed)、或是失真。这些声音可储存或组织成一个图形乐谱。编曲的播放速度可以随意拉伸,短到几秒,长到一个小时。从原理上看,UPIC系统实际上就是一个数字化版的ANS合成器;唯一不同的是,在ANS合成器上,用户是在X/Y轴上创造、组织各种声音。
UPIC一诞生,就有许多音乐人开始使用这台乐器。这些人包括:
伊安尼斯·泽纳基斯本人,《麦锡尼·阿尔法》(Mycenae Alpha)是使用UPIC系统创作的第一部作品
让-克劳德·利塞(Jean-Claude Risset)《蔷薇》(Saxatile,1992)
武人岛津(Takehito Shimazu)《荒野幻想》(Illusions in Desolate Fields,1994)
胡里奥·埃斯特拉达(Julio Estrada)《eua’on》
布里姬·罗宾多利(Brigitte Robindoré)、尼古拉·奇斯泰尼诺(Nicola Cisternino)、热拉尔·佩普[3]泽纳基斯音乐创作中心(Center for the Composition of Music Iannis Xenakis,CCMIX)主任。(Gerard Pape)
UPIC之后的后续开发包括两支:一支是伊安尼斯X“IanniX”项目,由法国文化部赞助,是一种开源的图形化音序器;另一个是HighC,一个图形化音序/合成器软件,直接基于UPIC界面开发而来。
图片资料
参考资料:
Iannis Xenakis: Who is He? Joel Chadabe January 2010
http://www.umatic.nl/
http://patrick.saintjean.free.fr/SILOCOMUVI_UPICPSJ2012/CMMM2009-UPIC-CNET-SILOCoMuVi1975-77.html
‘Images of Sound in Xenakis’s Mycenae-Alpha’ Ronald Squibbs, Yale University, rsquibbs @ minerva.cis.yale.edu
发表评论